教師如何做小課題研究
一、小課題的概念
是以教師在自己的教育、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課題,運用科研的方法,由教師個人或不多的幾個人合作,在不長的時間內共同研究,促進對問題認識的提高或解決的小型的教育科學研究。
二、小課題的特點
●真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真實問題。小課題研究是一種“面對真問題,展開真行動,獲得真發展”的實踐研究方式。
● 實。從實踐中來,為實踐服務。立足于當前教學實際,針對教師教學中遇到的盲點、熱點、疑點問題開展實實在在的行動研究。即課題來源于教學“實際”,放在教學活動中去“實踐”,研究活動要“真實”,研究過程要“踏實”,研究結果要“務實”。
●小。切口較小,一個問題,一個現象,一種方法,一個活動等。
●活。自主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,是教師“手邊”的問題,自己感興趣的問題。它不需要嚴格的研究程序,沒有固定的研究模式,存在于教師日常的工作生活中,時時都可以開放,處處都可以進行,在興趣中生根,在實踐中開花,在過程中結果。
● 快。收效快,一個問題解決了,就可以得到一點收獲,由于樣本較小,它不需要該問題的方方面面,更不需要形成系統的經驗總結。關鍵是要讓自己體會到“眼前一亮”,“心頭一喜”的愉悅。
三、小課題研究與大課題研究的區別
學校教育科研有兩種類型:
一是涉及學校重大問題和教育、教學一般規律的課題,解決教師教育、教學中遇到的具有共同性問題的課題。(大課題的來源)
二是教師自己或少部分教師解決自己在教育、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的課題。(小課題的來源)
大課題研究與小課題研究區別表:
|
大課題研究 |
小課題研究 |
目 標 |
解決學校重大教育管理問題 |
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素質 |
選 題 |
偏重宏觀的教育管理問題 |
偏重微觀的教師遇到的教育教學困難 |
研究方法 |
重在行動研究,實施活動或制度改革 |
重在讀書行動思考,讀書尋找方法,在教育教學中驗證方法 |
課題管理 |
比較嚴格,有立項、可行性研究、中期檢查和結題 |
相對寬松,根據教師自己安排,主要檢查教師提出什么問題,讀了什么書目,教育教學改進程度 |
研究結果 |
結題報告,學校制度發展等 |
教育敘事、教學案例、小論文 |
影 響 力 |
涉及面廣,影響力大 |
教師個人行為,改進自己教育教學 |
投入程度 |
有大量經費投入和人力投入 |
投入小,把業余時間利用起來進行讀書和思考 |
四、小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
第一,發現問題。
第二,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(讀書、分析研究)
第三,用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。 (設計、行動、反思、修正、再行動)
第四,要把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。
第五,把總結出來的方法反復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驗證。
整個過程可以用下圖表示:
效果好
教育教學實踐 形成問題 讀書 找到方法 嘗試方法 保留經驗
多反思,產生困惑 效果不好 撰寫論文
舉例:教師布置作業中“多此一句”的作用與效果研究
n 現象:
1.好好做,看誰先完成
2.如果不及時完成,我會……
3.比一比看誰先背會。如果在規定時間內背不會,我可要……
n 問題
n 缺乏信任
n 恐嚇與威脅
n 降低教師的威信
n 產生錯誤導向(如只有犯錯誤者才需要勞動;學習是件苦差使)
n ……(返)
小課題示例:學生是否關注作文的批語
n 發現問題:56名學生。49名“濤聲依舊”
n 尋找原因: 評價“霸權”
n 改進方法:
Ø 增加“回音壁”
Ø 留給對比閱讀與修改時間
Ø 增加面批的比率
Ø 鼓勵第二次習作
Ø 教學檢測的批改與糾錯的研究
——以《花的結構與類型》一課為例
課題的來源與期望:生物教師在教學《花的結構與類型》一課后,進行了當堂測驗——關于“桃花的結構示意圖”。結果全班學生出現了64處錯誤。教師批改后,學生自己改了8處,教師代替學生改了1處。第二天,仍有55處填空錯誤沒有得到改正。
第三天,研究者用原題重新檢測,將結果進行對比;再過兩周,用“百合花的結構”進行檢測,將結果再進行對比。如此發現了許多影響課堂教學落實的因素。
逐步理解并探索出抓實、抓細、抓好每個教學環節的意義,讓課改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。
五、如何選題
n 一是選題需要具有針對性
針對自己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,也就是說,問題來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。是我的問題,做(操作、實踐)的問題,發展的問題。 也就是說,小課題研究的問題來自我們的困惑、我們的矛盾、我們在教學中碰到的問題、 我們的經驗。我們應該眼睛朝下,關注事實。
n 二是切口需要小巧。
一個問題、一個現象、一個學生、一種方法、一次活動等,均可以成為“小課題”。
n 三是內容切合自己特長。(適切)
題目雖好,但不是自己的專長,不是自己的愛好,再好的課題也難以研究。應該選擇自己有一定的積累、有話可說的課題為好。
六、小課題的問題來源
n 1、來自理念
以“教”論教,以“學”論教,教教材-用教材等等
n 2、來自課堂
(1)傳統的課堂教學
重教師、輕學生,重教法、輕學法
重內容、輕技能,重習題、輕方法
重知識、輕能力,重輸出、輕落實
重測試、輕過程,重考點、輕體系
重智能、輕情感,重優勝、輕全體
(2)現代課堂教學
A、教學過程——“斷”的現象
B、師生互動——“鬧”的現象
C、教學提問——“熱”的現象
D、教學生成——“散”的現象
E、教學媒體——“多”的現象
F、自主學習——“放”的現象
G、體驗學習——“淺”的現象
H、合作學習——“假”的現象
I、探究學習——“平”的現象
J、課堂評價——“激”的現象
n 3、來自學生
● 學生思維發展特點,突變年齡問題
●學生能力發展過程,知識、技能、方法、能力、情感問題
●學生知識構建過程,學習方式問題
●學生學習需要、動機、興趣、動力、行為、結果的內在關系問題
● 學生學習障礙及對策問題
● 學生多元智能問題
小課題示例:
n 語文課堂合作“邊緣人”現象研究
n 學生閱讀摘抄實效性的研究
n 教師布置作業中“多此一句”的作用與效果研究
n 課堂提神的招數研究
n 夸獎學生的有效方法與策略研究
n 學生是否關注作文批語的研究
◆農村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研究
◆中學生數學課傾聽習慣培養研究
◆ 物理實驗課導入新課的研究
◆語文板書設計的研究
◆英語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
七、課題名稱的一般結構
n 一個完整的課題名稱,應當包含研究對象、研究范圍、研究方法三項內容。
n 學生是否關注作文批語的研究
n 教師布置作業中“多此一句”的作用與效果研究
不當的小選題舉例:
n 合理使用“心罰”的研究(“心罰”本身就不合理)
n 微笑在教育過程中的運用研究(將情感異化為手段,具有刻意性、尋利性、庸俗性)
n 兒童心理特征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與對策研究(切口大,過于專業化,一般教師無法勝任)
八、概念辨析:“問題”與“課題”
n 問題是原生的,課題是人為的
n 問題是客觀的,課題是建構的
n 問題在先,課題在后。沒有問題就沒有課題;有了問題也不一定有課題
n 課題是“問題的轉換”,“原生的”“赤裸裸”的問題不是課題。
n 問題是課題研究的起點,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最大程度的解決問題
教師小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
n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
n 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
n 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
n 完成讀書筆記與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
n 課題研究成果的表達
示例:《作文說寫不一致學生的原因調查與對策》
1.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(課題核心概念及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)
n 核心概念
Ø 作文說寫不一致:在作文教學中存在的有的學生能說卻不能寫,有的學生能寫卻不能說。
n 所要解決的問題:①找出導致小學生說寫分離的本質原因 ;②探索出促進3-5位小學生說寫統一的有效方法和途徑。
n 研究的目的意義:利于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改革,克服小學生說寫的障礙,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,促使他們能說會寫。
n 2.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
n 課題研究的內容
①作文說寫不一致小學生的原因調查
②促進小學生說寫統一的行動研究
n 研究方法
①文獻研究法。通過查閱相關文獻,了解前人關于小學生說寫聯系的研究成果,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參考。
②調查法。訪談、問卷、分析學生說寫不一致的原因。
③行動研究法。分組(先說后寫與先寫后說 )實施對比教學,邊研究邊實踐,促進說寫統一。
④經驗總結法。歸納、檢測、論證,形成課題研究報告。
3.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
①閱讀張必隱著《閱讀心理學》,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。每天保證閱讀30-60分鐘。(完成時間:2008年9—11月)
②閱讀(美)卡羅爾 著,繆小春 等譯《語言心理學》,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。每天保證閱讀30-60分鐘。(完成時間2008年11月—2009年1月)
③閱讀沙德全著《演說心理學》,吉林人民出版社。每天保證閱讀30-60分鐘。(完成時間:2009年2—3月)
④閱讀有關作文教學的文章與著作。經常上網檢索相關文獻資料;堅持閱讀《小學語文教學研究》等雜志;求購有關作文教學著作,進行系統閱讀思考。(完成時間:伴隨整個研究過程。)
4.完成讀書筆記與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
n 每周撰寫1-2篇閱讀心得,每月一篇閱讀隨筆,研究過程中完成讀書筆記不少于5萬字。建立課題博客,及時發布研究進展信息和學習、研究體會。
n 課例:《蘇教版小語第三冊〈秋游〉說話訓練設計與反思》(完成時間:2008年10月)
n 課例:《**話題作文以說促寫的教學實錄與反思》(完成時間:2009年4月)
九、小課題研究成果的表達
小課題研究的成果結構可以是“報告式”或是“敘事式”。
報告式的研究結果就是研究報告。它包括以下幾個內容:題目;研究目的;研究對象(樣本選取);研究過程(體現研究方法);研究結果的分析;結果在教育、教學實際中應用的情況介紹。既有理論依據,又有事實依據。既能上升到理論高度,又有可操作性。
十、把理論運用到實踐
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,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去解決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。
認識之規律:實踐—認識—再實踐—再認識—循環往復,以致無窮,每一次循環,都將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。